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执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文件要求,持续深化艺术教育(以下简称“美育”)工作。现将学校美育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美育改革发展工作情况
(一)提高对美育改革发展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
学校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不断提升对美育改革发展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美育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加强美育教育的实施和推进。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强调了美育在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提升全民族审美素养,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和资源配置,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度,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等具体的实施策略和目标,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9年4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文件指出:“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并强调:“高校美育要以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为重点,紧紧围绕高校普及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和艺术师范教育三个重点领域,大力加强和改进美育教育教学,建强美育教师队伍、深化美育教学改革、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水平,全面加强组织保障,切实改变高校美育的薄弱现状,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激发文化创新方面的潜能,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广泛开展美育教育、劳动实践和志愿服务,培养学生爱美尚美的情怀、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和社会责任感,培育‘品德好、懂感恩、有特长、会生活’的泸职院英才”。学校2021年开始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正式加入独立的《美育》公共必修课程。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学校贯彻美育改革思想,探索美育改革创新路径,致力于将美育改革发展工作落到实处。
(二)整合资源发力构建美育课程体系
科学定位美育课程目标。学校美育课程建设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依托本校相关学科优势和地域教育资源优势,拓展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将课程目标定位于引导高职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体现美、创造美,完善高职学生人格修养,强化高职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整合资源构建丰富立体的美育课程体系。近年来,学校对照教育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的《学校美育改革与发展备忘录》,整合资源,构建了艺术赏析类、艺术史论类、艺术批评类、艺术实践类丰富立体的艺术公选课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体系。我们的做法是:一是整合学校内资源。学校是一所地方性综合高职院校,开办有文化艺术、教育、机械、土建、电子信息、财经商贸等类别的高职专科教育专业46个。学校发挥自身学科、专业、课程、师资综合性优势,整合教学和学生工作资源,构建了音乐类、美术类、中外文学类、思想哲学类、艺术活动类课程;二是整合区域内高校资源。为克服一个高职院校的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局限性,学校牵头联合四川三河职业学院、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内江师范学院、四川轻化工大学等高校,开展了基于区域内共建共享的高职公选课建设研究与实践。该教改项目按照高职学生全面发展逻辑构建了“认识自己、我的社会生活、我爱科技、我的体育竞技能力、我的艺术修养、我要参加实践活动”100门公选课课程体系。其中,“我的艺术修养”类课程32 门是发挥五所综合性院校文科与工科、艺术与文化等学科齐聚的优势,整合五所区域内高校师资、基地、课程等资源共建共享的成果。三是整合本土音乐、舞蹈、美术、摄影、非遗等艺术资源。通过深入了解和筛选,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等非遗引入我校,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非遗传承人共同开发艺术教育课程。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性和体验性,让学生亲身体验非遗项目的制作或表演过程,加深对非遗和本土历史文化艺术的理解和感受,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表1 艺术类公选课课程体系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艺术赏析类 |
《中国古典戏剧赏析》《美术欣赏》《红楼梦赏析》《葡萄酒文化与品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智慧光芒》《建筑欣赏》等 |
艺术史论类 |
《世界戏剧史》《外国美术简史》《中国音乐简史》等 |
艺术批评类 |
《当代影视评论》《现代艺术评论》等 |
艺术实践类 |
《合唱艺术》 《书法技法训练》、《陶艺》《留青竹刻制作技艺》 《分水油纸伞传承与创新》《蝴蝶画制作技艺》《拼布艺术》等 |
(三)大力改进美育教育教学
加强美育在学科中的渗透与融合。学校要求各门学科,尤其是基于工作岗位能力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均应有明确的、具体的、可衡量的美育教学目标与内容。强调美育教学目标与内容应与学科特点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创新思维、艺术欣赏与表达和人文素养。学校要求各个学科教师,要发挥学科优势挖掘其中丰富的美育资源教育学生,将美育寓于各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相关的艺术作品、文化背景、历史典故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同时,美育教学内容应可衡量,能够通过评价学生的作品、表现和参与度等方面来评估学生的美育学习成果。学校可以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指标,对学生的美育学习进行量化评估。其次,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的美育教学活动,将美育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通过组织项目式的学习、实践性的活动等,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开展美育实践活动的课程化管理。为了加强艺术类活动课程建设,将学生艺术活动规范化、制度化,更好地发挥艺术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学校继续加强学生的艺术活动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并将素质教育列入第二课堂成绩单,计算学分。学校专门设立了美育教研室,与学工部和校团委协同开展理论与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管理。
营造校园全域美育环境。依托新校区建设契机,构建“依山就水、绿荫环抱”的生态校园格局。在校园建筑和道路命名、视觉识别系统构建中融入学校百年校史文化、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建设校史馆、艺术馆、科技馆、启明广场、经纬广场、品思广场、玉阶广场、赵熙雕塑、朱德雕塑、恽代英雕塑、文创街区、泸菜博物馆、1901阅读书吧、阅品空间等教育基地,系统设计构建办公、教学、寝室、食堂等文化氛围营造,形成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的物化环境,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以美感人,以景育人,增强师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让学生在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的学校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与教育。
整合各方资源充实美育教学力量。学校组织专家开设专题美育讲座或承担艺术类课程教学。聘请艺术家和民间艺人进校园,因地制宜成立相关工作室。实施周末影院行动计划。以补充美育资源和教学力量。
表2 聘请专家(艺人)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列举表
姓名 |
职务职称/身份 |
单位 |
活动项目 |
鲁明全 |
泸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
泸州市书法家协会 |
《书法作品中的临创转换》讲座 |
刘曦林 |
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特聘顾问 |
中央美院 |
《平民的画家朋友--蒋兆和》讲座 |
李在兵 |
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美术师,泸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泸州市群众文化艺术馆 |
泸州市群众文化艺术馆 |
《颜体楷书成因及其特征分析》讲座 |
王奇杰 |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泸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泸州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 |
泸州市群众文化艺术馆 |
《人文纪实摄影的实践与探索》讲座 |
易国璋 |
四川省文化传统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副秘书长、专家委员会专家,泸州市文联副主席兼市音乐家协会党支部书记,泸州市非遗专家委员会主任,泸州市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 |
泸州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文旅局 |
《五月花正红,非遗走高校》主题活动 |
王利泸 |
泸州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文旅局资源开发科科长 |
泸州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文旅局主办,泸州市博物馆、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泸州河”川剧艺术博物馆、吊洞龚砂锅、泸州老窖创新公司、四川单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 |
《泸州市“麒麟杯”城市文化创意设计大赛路演》活动 |
唐仁建、陈洪庶、陈力等 |
中国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
泸州市美术家协会 |
《庆祝第40个教师节“百人百米长卷感师恩”师生现场书画创作活动》 |
毕六福、王世宏等 |
国家级非遗传承、省级非遗传承人 |
毕六福伞业有限公司等 |
《“传承多彩非遗·创意美好生活”非遗技艺体验活动》 |
加强美育教研科研工作。学校将艺术研究、教学和社会服务结合。以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为导向,探讨美育的精神价值和育人功能,整合资源,协同创新,探索研究学学校美育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以及地方文化艺术传承与创新现实问题,致力于打造高校美育综合研究高地和决策咨询重地,促进学校美育教学质量提升。
近年,学校专家学者出版了《边缘化文学风景》等多部美育专著,发表了大量艺术学术论文,如《纳溪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五彩斑斓绣童年——喜读肖体高少儿文学作品集<鸟窝里的哭声>断想》、《与时代交汇的心灵回响——闻捷、舒婷爱情诗歌比较》、《俯仰与回望——中国古典诗歌中所表现的徘徊意识》、《摇篮曲,最温馨的儿歌》、《大学生读什么书——谈谈爱情小说》《浅谈英语谚语的美学特点及翻译》、《纳溪民俗文化对儿童品德养成的价值与教育策略研究》、《中国古典舞“女子古典气质美”赏析》、《论焦裕禄精神与青年学生党员的成长——以影片<焦裕禄>为视角》、《《蜀南咪苏坝彝族人文地理音乐旅游文化创意建设方案》、《合江五通石顶山苗族酒文化探析》等。
数字创意学院:赵兰博士专著《 》2024年正式出版,发表美育相关论文20篇,立项美育类省级课题23项,市级课题13项。(具体可由科研处提供名单)
(四)保障条件促美育健康发展
制度保障。学校对美育工作健康发展从制度上予以保障,通过第二次党代会报告、十四五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等文件,不断提升美育工作的重要地位,系统化构建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经费保障。学校在艺术类公选课开设、艺术类师资外聘、校园环境营造、学生艺术活动等方面均配有专项经费。保证了美育工作推进,提高了美育工作效率。
资源保障。学校有人文艺术实训大楼一栋,并建成校史馆、艺术馆、科技馆、启明广场、经纬广场、品思广场、玉阶广场、四川省赤水河流域非遗普及基地、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酒城文化创意美食街、1901阅读书吧、阅品空间等。学校从教学管理机制上,保障学校各专业学生共享艺术资源。
(五)美育改革发展成效持续提升
近年,学校建成了100门高职公选课,其中艺术类公选课32门。学校包含艺术类公选课建设重要内容的“基于区域额内共建共享的高职公选课建设研究与实践”,获得第八届高等教育四川省教育成果三等奖,《分水油纸伞传承与创新》认定为四川省高校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建设系列课程。学生校园文化艺术实践活动课程、艺术公共任意选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管理,从课程制度上为学生美的素质提升提供保障。据第三方调查数据表明,学校学生对美育教学满意度较高。学校与泸州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打造的《泸州特色彝族婚嫁舞蹈》演艺剧目、《寻找阿麦数》电视纪录片等获四川广播电视节目一等奖。学校《印象•泸州传承与创新艺术工坊》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漆静馡湮”大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纹故知新大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荔潮荔代亦唐风》、艺术作品《漆静馡湮· 藕花深处》、《静寻心境》、《刻》、舞蹈《黎明之前》、朗诵《画》获四川省第十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漆静馡湮”大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得三等奖。
二、美育改革发展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美育资源建设不能满足高职学生强烈的艺术学习需要
学校艺术类师资、基地、课程基本能满足艺术设计、学前教育等专业的3000余名学生的教学需要。而面对全院其他万余名学生就显得捉襟见肘了,仅靠艺术类公选课无法满足学生的艺术教育需求。
(二)艺术类公选课建设随意性大科学性不足
学校虽然对艺术类公选课开展了规范性建设,但由于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涉及教育理念更新,条件进一步保障等,因此艺术类公选课建设仍表现出随意性。一是表现在对高职学生原有的艺术素质基础、现有的学习兴趣愿望缺乏调研。二是按教师的学科结构、时间安排、兴趣特长建设艺术类公选课。三是重艺术类专业课建设,忽视艺术类公共课建设等。
(三)以普及和素养提升为重点的高职美育途径有待探索
学校艺术教育普及面有待拓宽,还存在着重少数优生轻全体学生,重比赛轻普及的现象。学校美育的实效性有待加强,学校比较重视美育相关课程开设的数量和活动开展的次数,而学生的审美素养是否得到提升缺乏监控与评价。
三、下一步工作推进举措
(一)加强美育资源配置
争取资金,争取政策,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资源,聚集人力、物力、财力,在国务院、教育部、四川省教育厅等相关文件精神指导下开展美育资源建设,为办国家、社会、学生满意的高职艺术教育作出不懈努力。
(二)开展高职艺术类公共课建设研究避免课程建设的随意性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学校在以后的艺术类公共课建设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广大教师以学生为本,在对学生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开展课程建设。学校从教改立项,纳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引导并鼓励教学单位开展艺术类课程建设研究。
(三)改进学校美育评价工作
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关于“改进美育评价”提出的“推动高校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规定学分方能毕业”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将美育公共课程开课率、专业课程体现美育教育因素等列入教学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将其作为二级学院、教研室、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不断改进美育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